首页 汉中书协 书坛资讯 书法人物 书理书论 历史遗迹 县区平台 书法团体 作品欣赏
  县区平台: 汉台 | 南郑 | 城固 | 勉县 | 洋县 | 西乡 | 宁强 | 略阳 | 镇巴 | 留坝 | 佛坪
首页 >> 书坛资讯书坛新闻 
云笺半尺人生三味
发布日期:2022-05-05 17:36:28 来源:shufa0916点击次数:0

   落花随春去,余香伴夏来。不论是离别的四月,还是迎来的五月,都是生命中最美的时光。时光不是让人辜负的,每到晚春,总有一种“寂寂春将晚,欣欣物自私”的春愁与感慨,而对每一个春天的最好记忆,就是用文字绣满时光,植字成荫。

001

   去年春节,回汉中拜会了梁新云老师,到他的书斋“俱迟楼”闲聊,这个斋号源于杜甫的诗句“水流心不竞,云在意俱迟”,我想,梁老师从“借风山馆”到“俱迟楼”斋号的变化,也许反映了他的艺术心路历程的蝶化,总有一种对时光的敬惜感及风华互珍在里面隐喻着。看了他一百余幅小品,每一张都很精彩,尤其是因疫情武汉封城时的系列主题小品,让人很激动感动,真实记录了那60多个让全国人民紧张和苦煎的日子,寄托了汉中人对武汉人的牵挂和祈愿。先生知我喜欢,题写了三张书法小品馈赠我,分别是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、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和辛弃疾的《鹧鸪天》,作品半平尺见方,款式各异,但字字精彩,边角有胡裔涛刻的一方小印“云笺”,很富有诗情画意。我时常拿出欣赏把玩,好好珍藏着,这些云笺小品伴我走过了春夏与秋冬。

002

   日月何促促,尘世苦局束。往事如烟,最怕人思量,渐渐地,我从字里行间品出了岁月的流逝、人生的况味和生命的辗转无常。今春再赏玩时恍然大悟:真巧!这些小品的意境,不正是人生的喜悦、无常和淡然,人生甜苦淡三味吗!


003

   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
   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
   --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
  

   从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,我读到了青春欢喜的人生。曾经,以为这就是写一场春雨的诗,仔细考证,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的公元761年春。作此诗时,杜甫已告别了流离转徙的生活,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。他昼耕夜诵,种菜养花,对春雨之情很深,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、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。记得前几年的夏天,我曾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旁倘徉于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“扫眉才子知多少,管领春风总不如”的诗美意境,凝视着镌刻在一块块石碑和廊桥上的千年墨花、笔花、诗花,采撷了一地的风情与浪漫!那个可与历史晤对、与文学相拥、与书法相携,春酒泛绿,美人当垆,深藏了千年文风与诗美的地方让人留恋!从这首诗中,我读到了春雨的“知时节”和“细无声”,读到了青春的欢笑喜悦与挥霍挥洒,有一种蓬勃向上、踔厉奋进的激情和力量,也有一种“少年心事可拿云,明朝花重锦官城”的盼望与期待。这首诗是为少年青春而作的,青春值得礼赞,值得珍惜。可谁能想到,作这首诗时杜甫已经49岁了,已不再年轻,到了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的人生最后十年。

004

   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   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
   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
   往日崎岖还知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
   --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


   从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中,我读到了生命的偶然和无常。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1年(嘉祐六年)冬,苏辙送苏轼至郑州,分手回京,作诗寄苏轼,这是苏轼的和作。苏辙十九岁时,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,未到任即中进士。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,同住县中僧舍,同于壁上题诗。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,又要经过渑池,因而作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。这首诗情景交融,一气贯通,自由舒卷,超逸绝伦,散中有整,行文自然。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,对生命发出感喟和扣问,直叙人生飘泊不定、匆匆无常。回忆起渑池住宿、夜雨对床、新塔旧题之事,浩叹人生的往日崎岖,路长、人困、蹇驴嘶的苦与累,但是,作者在苦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与期待。因为人生的无常,更显可贵。回忆当年旅途艰辛,更珍惜现在勉励未来,艰难的往昔,化为温情的回忆,展现了诗人强大的内心、以及达观的人生底蕴。

   想想每个人的一生,有着很多的偶然和虚无,虽然不如愿事常十之八九,但是我们依然深情的生活着,并深爱着人世间。有时我想,苏轼真是千古大才子,在24岁人生仕途还未完全展开时,却写出了历经沧桑的觉悟人生,这究竟是对人生的深刻洞悉,还是对未来世事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”境况的一语成谶。有时,面对着人生无常,我也经常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和不自信。人生多少过往,犹如飞鸿踏雪,去留无踪,生命逼仄,也常常是进退不由人,正是我们这些四十多岁人的心情。人生犹如爬山,一山又一山,总让人紧张、吃力和不自信,有时费尽气力,好不容易爬完一程,稍微有一点自信了,一看山外有山,前路更高更险,又跌入到下一个不自信中,苦苦辛辛地一路走下去,在如棋的世事中,我们犹如一枚过了河的卒子,只有踔厉向前。

005

   辛弃疾这首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,则描绘了另一种归耕淡然人生。其内容如下:

   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

   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
在我看,这首诗是辛弃疾尚在官场任职时所作,但所写却是对官场的厌恶和决意归隐的心情。起句便点明心境去国还乡,抛掷功名,流连山水,归隐山寺,超越尘俗,于有味无味之间自得其乐,于有材无材之间度过余生。但悲苦中心怀激愤,“宁作我,岂其卿”是他的人生表达,归于田园也是他无奈的倾诉,只有静享山林田园之乐。有时我常想,辛弃疾,从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”沙场秋点兵的英雄,到“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”宁作我岂其卿的隐者,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壮志难酬和激愤无奈,以及多么大的不甘和不欢。

006

   “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”。人都在四季更迭中修炼自己的内心,接纳改变,顺应成长,怀思过往,瞩望未来。有时候心态胜于年龄,微笑胜过颜值,天真胜过城府,愿每个人都能持守内心那份恬淡,慢品岁月悠长。


007

   云笺半尺,人生三味,飞鸿雪泥,植字成荫。



地址:汉台区莲湖路市群艺馆书协办公室
联系人:张老师
邮箱:shufa0916@126.com
网址:http://www.shufa0916.com

汉源书法 | 书坛资讯 | 名家推荐 | 书理书论 | 历史遗迹 | 县区平台 | 书法团体 | 作品欣赏
版权所有:汉中书法 copyright 2011-2012  陕ICP备16001073号-1
建议浏览器分辨率 1024*768以上
后台管理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