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汉中书协 书坛资讯 书法人物 书理书论 历史遗迹 县区平台 书法团体 作品欣赏
  县区平台: 汉台 | 南郑 | 城固 | 勉县 | 洋县 | 西乡 | 宁强 | 略阳 | 镇巴 | 留坝 | 佛坪
首页 >> 书坛资讯书坛新闻 
石门十三品的内容和价值
发布日期:2023-08-14 11:35:08 来源:shufa0916点击次数:0


石门十三品的内容和价值


张远智


  石门十三品是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,它们是国家一级文物。原址在汉中城北十五公里的褒斜道南端石门附近。石门石刻从汉代开始出现,在将近2000年的历史中不断增加、形成了庞大的摩崖石刻群,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。1970年前后,因要修建褒河水库,石门和摩崖石刻即将被淹没在水中,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迹,当时的文  物工作者就从众多石刻中精选出最为重要的十三方精品石刻凿下来,历时三年迁到博物馆,并修建展厅进行陈列和展示。

    001

  这些石刻内容往往反映当时的史实,记录了涉及社会、自然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数据,成为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。通过这些石刻的记载,为研究褒斜道的通塞变迁、古代水利工程山河堰以及古代社会的经济、职官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,可以补史之缺、纠史之错、续史之无,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宝藏。

  汉代的石刻主要分为碑刻和摩崖石刻两种。制作碑刻是要把石头取下来,雕刻成一定的形制,四面磨平然后书写,所以碑刻上的文字一般都很整齐。石门十三品不属于碑刻,而属于摩崖石刻,摩崖石刻就是在自然山崖上直接书写文字并进行凿刻,文字和周围的山石连为一体。因此摩崖石刻的大小、外形都没有特定的形式,其上的文字往往也受到石头纹理、裂缝的影响,书写者在石头上落笔时需要因地制宜、随机变化,要有高超的书写技巧。书写者的主观意识和毛笔、石面的相互作用就是“天人合一”的过程,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和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交互作用,这样诞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、无法复制的艺术品。

  石门十三品中有汉刻八品,三国时期石刻一品,北魏石刻一品,宋代石刻三品。有不同时期的隶书,有魏碑,有楷书,为我们展示了书体发展的过程,是书体演变的活化石。

  石门十三品被称为“国之瑰宝”,是研究历史的石头书,也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。清末以来,石门十三品的拓本流传到世界各国,对他们的书法发展影响巨大。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题写过“汉中石门、日本之师”,可见日本书法界对石门石刻的推崇。汉中曾经举办过4次石门石刻国际研讨会,吸引了十几个国家的学者来观摩、研究、交流。现在,有关高校的书法专业师生都会前来顶礼膜拜,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。

  【第一品】按照展厅里的排列顺序,《石门》两字摩崖是第一品。

002

  《石门》两字原址在石门北口西壁。这两个字没有落款,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所书。它字径大约是37厘米,属于擘窠大字。这两个字庄重典雅、遒润劲挺,历来书家对它评价很高。大多数石门研究者认为这两个字是汉代遗迹。清末民国时期的书画家吴昌硕猜测这两个字是南宋晏袤所写。“石门”两字是标示石门隧道名称的一方石刻,写得端庄大气,有“镇场子”的作用。

  【第二品】第二品是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》,简称为《大开通》。

003

  《大开通》是东汉永平九年(公元66年)镌刻在石门南面山崖上的一方石刻,是石门石刻中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方石刻,记述了汉中太守鄐君奉皇帝诏书带领部属和刑徒开通褒斜道258里并修建邮亭驿置等附属设施之事,是一个简明的竣工报告,记录了这项重大工程的用工、用料、用时以及工程的内容。

  《大开通》是我国交通史上一方重要石刻资料,对研究古代交通、栈道的营造形制、栈道上的附属设施以及当时的经济、官职等都有重要意义。

  《大开通》笔画细劲,还没出现典型的蚕头雁尾,所以认为它是从篆书向隶书过渡期间的书体。书者书写时因为要避让石头纹理,使得它的章法和字的结构都变得非常奇特。在拓片上可以看到,它的笔画和石花连为一体,变得模糊而苍茫,这种效果更能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和探究的欲望,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,清末杨守敬推其为神品。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,现在随着印刷术特别是电脑、手机的普及,毛笔书法的实用性正在弱化,而其艺术性更为彰显。大开通这样独树一帜的隶书越来越受到书法家的推崇。

  【第三品】第三品是《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》摩崖,又称《小开通》。

004

  前文介绍的《大开通》刻好后千余年不为人知,直到绍熙四年(1193)夏秋之际,霖雨冲刷致苔藓剥落露出字痕,被时任南郑县令的晏袤所见,即将发现《大开通》的经过以及其内容、注释、评论撰成一篇文章,于次年刻在《大开通》下方,就是这方《小开通》摩崖。它由两部分组成,释文部分为楷书,论述部分为隶书。

  晏袤的释文中记录的《大开通》内容,比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大开通》末尾要多31字,这31字记录了一个重要信息“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”,揭示了栈道发挥着连接益州东和京师洛阳的作用,因此在交通史上具有学术价值。

石门十三品中有三方是晏袤的作品,这是其中一品。晏袤是当时的南郑令,他因长期生活在汉中,受到石门汉隶的滋养,所以他的隶书继承汉隶又受到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。在隶书发展较为低迷的宋代,晏袤是一位佼佼者,被清末金石学家欧阳辅称为  “宋代隶书第一人”。这件作品主体部分是隶书,为我们展示了隶书发展到宋代的面貌。

  【第四品】第四品就是大名鼎鼎的《石门颂》。《石门颂》全称是《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》。

005

  《石门颂》是东汉建和二年(公元148年)刻于石门内西侧壁的一方摩崖石刻,是时任汉中太守王升颂扬杨孟文数上奏请、开通褒斜道的功绩的一篇文章,由王升撰文、书佐王戒书丹。石门颂与汉中略阳《郙阁颂》、甘肃成县《西狭颂》共称为“汉三颂”,石门颂是“三颂”之首。

  《石门颂》记录了杨孟文的事迹,歌颂了他的功绩,他奏请开通石门,修治褒斜道;他官至司隶校尉,是中央的监察官。但是这样一位官吏,在史书上没有记录。《石门颂》里关于杨孟文的记录是对史书的补充。《石门颂》里还记录了秦汉时期汉中几条主要栈道的通、塞情况,对研究历史也很有价值。《石门颂》里有“至于永平,其有四年,诏书开斜,凿通石门。”这就是“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--石门”是在汉代永平年间凿通的最有力证据。汉中被称为“汉人老家”,出处就在《石门颂》,文中的“高祖受命,兴于汉中。道由子午,出散入秦。建定帝位,以汉氏焉”揭示了汉中是刘邦的龙兴之地,所以他称帝后以汉中的“汉”作为国号。后来汉朝强大了,其他国家把我们称“汉”人。我们今天所说的“汉字、汉语、汉文化”,这个“汉”字就是来源于汉中的“汉”字。

  《石门颂》是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作,放纵舒展、参差错落、纵横开阖、意态飘逸,素有隶中草书之称,被誉为“汉人极作”。《石门颂》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,细而不弱,古拙凝重、遒劲质朴,如绵里裹铁,真力内含,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。《石门颂》字并不大,而结字顺势而发,气势极大,清人张祖翼说:“三百年来,习汉碑者不知凡几,竟无人学《石门颂》者,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,力弱者不能学也”。 清代杨守敬评为:“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,飘飘欲仙,六朝疏秀一派,皆从此出”。《石门颂》的整篇章法于整齐之内又充满变化,书前似有界格,但是书者在笔画落笔的那一瞬间根据石壁凹凸不平的石面巧妙避让、随机生发,字体大小错落,合乎规矩而又灵活自如,体现了高超的书法水平。“命”字有一个长拖笔,主要是因为下面有一条裂缝,再写字已经不好安排,这时书写者把命字的竖画拖长,这是根据石面特征随机应变的做法,既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可以说是神来之笔。这个笔画移到其他作品里是不合适的,在这里就显得恰到好处。按照隶书的风格来划分,大致可以分为整齐秀美、质朴雄强、劲健飘逸这三种风格,《石门颂》就是第三种风格的典型代表。《石门颂》对当代书法创作影响很大,学隶书者几乎没有不学《石门颂》的。

  【第五品】第五品是《杨淮杨弼表记》,简称为《杨淮表记》或《杨淮表》。

006



  《杨淮表记》是东汉熹平二年(173年)刻于石门洞内西壁《石门颂》左侧的一方摩崖石刻,它是当时的四川楗为人黄门卞玉从京师回家时途经石门,见到《石门颂》歌颂同乡杨孟文的功德,有所感触,便把杨孟文的孙子杨淮、杨弼兄弟二人的官职、功绩追述刻于石门颂左侧,颂扬杨氏的功德。

  《杨淮表》补充了杨淮、杨弼的事迹,主要记录了他们的官职变迁,对研究古代职官制度具有意义。

  《杨淮表记》比《石门颂》晚25年,风格相近,《杨淮表记》的结体较为宽博、疏朗,线条朴茂苍劲,艺术水平并不亚于《石门颂》。康有为认为:《杨淮表记》润泽如玉,出于《石门颂》,而又与《石经·论语》近,但疏荡过之。清代书法家方朔认为《杨淮表记》和《石门颂》书法朴茂如一,而古拙疏逸则更胜之。

  【第六品】第六品是《右扶风丞李君表》,简称《李君表》,又称《永寿题名》。

007

  《李君表》是东汉永寿元年(155年)刻于石门北口西壁的,是记录右扶风丞李君修治褒斜道的摩崖石刻。此石刻形成之后的千余年来并不为世人所知,直到清朝嘉庆年间、同治年间被王森文、罗秀书相继发现,随即引起吴大澂、梁启超等学者的重视,他们的题跋、评识,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这方摩崖石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《李君表》字数虽然不多,泐损也十分严重,但是它是为数不多的正宗汉代刻石之一,理应受到重视。它的书法与《石门颂》《杨淮表记》类似,是汉隶摩崖石刻中的优秀作品。

  【第七品】第七品是《玉盆》摩崖。

008

  这其实是两方摩崖,横置的颜色较白的石头是汉代摩崖玉盆二字,没有落款和纪年,传说是张良所书,字迹已不清楚。竖立的黑色石头是南宋时重刻的摩崖石刻。玉盆是指褒河中有一巨石,形状如盆,颜色洁白,古人因状此景,题写玉盆二字在石上。注意这个玉字,点在第一横和第二横之间,这就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法认为这就是玉的异体字;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玊字。这方摩崖到底是玉盆还是玊盆,现在还有争议。在玉盆两字旁边还有宋代人的题刻小字“玉盆”,这个玉字点是在第二横和第三横之间,可见宋代就认为这是玉盆两个字,因此认定为玉盆是有依据的。而“玊”字是后起字,到清代才有。综上所述,这方摩崖释读为“玉盆”更为合适。

  【第八品】第八品是《衮雪》摩崖。

009

  《衮雪》二字摩崖是石门十三品里名气较大的一方石刻,因为传说他是曹操写的。曹操既是政治家,也是大文豪,书法也很有造诣,唐代张怀瓘把曹操的书法列为“妙品”。相传曹操过石门时,见褒河水流湍急,激流在乱石上如雪浪翻滚,于是题下“衮雪”二字,有属下问“滚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?”,据说曹操指着褒河水说:“这里水还少吗?”这只是一个传说,它和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曹操喜欢做文字游戏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意。其实,“衮”就是“滚”,二字可通用。

衮雪二字后面有魏王小字款,当是后人补刻的。衮雪两字被认为是曹操遗留于人间唯一的书法作品。清末王晚香有诗赞道:滚滚飞涛雪作窝,势如天上泻银河。浪花并作笔花舞,魏武精神万顷波。

  【第九品】第九品是《石虎》摩崖。

010

  在褒谷南端河东岸,有一座山峰叫石虎峰,与石门隔河相望。相传西汉隐士郑子真云游到这里,在山脚下写下了石虎两个大字。落款“郑子真书”四字当为后人补刻。这方摩崖原石已损毁,博物馆展示的这个石虎是重刻的。

  【第十品】第十品是《李苞通阁道题名》摩崖。

011

  《李苞通阁道题名》是曹魏景元四年(263年)遗刻。记录了曹魏的荡寇将军浮亭侯李苞取道汉中伐蜀时修治褒斜道之事。现在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的《李苞通阁道题名》也被称为“小字李苞碑”。在石门南侧的山崖间还有一个《李苞通阁道题名》被称为“大字李苞碑”,和西晋泰始年间的《潘宗伯、韩仲元通阁道题名》刻在一起。可惜“大字李苞碑”和《潘宗伯、韩仲元通阁道题名》在清末已毁。关于这几方摩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记录的史实,有很多谜题。曹魏至西晋遗留的石刻较少,《李苞通阁道题名》摩崖作为这一时期的书法标本,尤为珍贵。

  【第十一品】第十一品《晏袤释潘宗伯、韩仲元、李苞通阁道》摩崖,简称《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》。

012

  《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》是庆元元年(1195年)刻于石门南面的山崖上。这个摩崖和前面讲的《小开通》类似,也由两部分组成,释文部分为楷书,考证部分为隶书。山崖上原有晋武帝泰始六年(270年)刻于此处的《潘宗伯、韩仲元通阁道》摩崖,又有《李苞通阁道摩崖》(前文已有提及)。绍熙五年(1194年),这两方摩崖被当时人发现,时为南郑县令的晏袤考察了这两方摩崖,并于庆元元年作出释文并进行考证,文字刻于崖上,就是这方摩崖。

  《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》和《小开通》一样,同是晏袤的作品,但是风格却略有不同,这件作品线条更为质朴、厚实,结字更接近于楷书,似乎还能看出受到《郙阁颂》的影响。这也说明晏袤书法的风格是多变的。

  【第十二品】第十二品是《石门铭》(包括《石门铭小记》)。

013

  《石门铭》是北魏永平二年(509年)刻于石门内东侧壁的一方摩崖石刻。是当时的梁秦典签王远歌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、左校令贾三德修治褒斜道并开辟新路的一篇颂文。这方摩崖的书者是王远,刻手是石匠武阿仁。在此之前的石刻中留下刻手姓名的很少见。

  魏碑可分为方笔魏碑和圆笔魏碑两大类,方笔魏碑的代表是河南的龙门造像题记,笔画如刀砍斧切,瘦硬劲挺。圆笔魏碑的代表是《石门铭》,它的起笔、收笔、转折多呈圆弧形。古人讲君子藏器,忌讳处处展露锋芒。所以评论家认为圆笔魏碑比方笔魏碑含蓄,格调更高。《石门铭》的字势往往向一侧倾斜,具有飞翔的动态,灵活而多姿。

  《石门铭》在魏碑中地位极高。康有为在他的著作《广艺舟双楫》中把魏碑书法分为六个品级,石门铭在最高品级“神品”中,在这一品级,康有为只列了三个作品,《石门铭》即其中之一。他还专门为《石门铭》赋诗一首:“餐霞神采绝人烟,古今谁可称书仙? 石门崖下摩遗碣,跨鹤骖鸾欲上天。”诗后还夸赞道:“《石门铭》体态飞逸,不食人间烟火,书中之仙品也。”

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也深受《石门铭》的影响,他曾几次到石门,有一次还在石门山崖下露宿一晚。他作有诗云:“朝临石门铭,暮写二十品。辛苦集为联,夜夜泪湿枕。”

  《石门铭》下方还有一块小的摩崖石刻被称为《石门铭小记》,这块石头也被凿下来搬迁到了陈列厅里。这块小摩崖内容是对《石门铭》的补充,从其书法上来看,和《石门铭》同出一人之手。很多《石门铭》字帖上没有这部分内容,在汉中市博物馆,我们才能看到它的原貌。

  【第十三品】第十三品是《山河堰落成记》。

014

  《山河堰落成记》是石门十三品里面体量最大的一方摩崖石刻,它是南宋时期的隶书珍品。山河堰是位于褒河的一个水利工程,大约是形成于西汉早期,据说是丞相萧何、曹参主持修建的,山河堰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作用,在军事上、在农业上它都有重要的地位。但是山河堰屡修屡毁,在南宋绍熙四年的夏天发大水,把山河堰冲毁了,当地的官员按照圣旨发动民众重修山河堰,第二年山河堰落成之后就在山体上写下了这通摩崖石刻。《山河堰落成记》没有署名,但是根据字迹推断,它应该就是晏袤写的。晏袤被称为宋代隶书第一人,这是他的代表作,写得大气、生动,为我们展示了南宋隶书最高水平。站在它的面前,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。这件作品幅式巨大,创作难度很大,写之前要预想字形大小,做到总揽全局、成竹在胸,然后上石书写。作品中的蚕头雁尾形态夸张,字的结构奇特,带给人宏阔、舒展、充满趣味的审美体验。可惜的是,清朝嘉庆年间,该摩崖最前面的“绍熙 ”两个字被一位石匠在取石时砸掉了。当时的县令闻知此事,把石匠打了一顿板子,但是损伤的两个字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了。

  在石门十三品中,有三件作品是晏袤写的,包括《山河堰落成记》,还有前面的《小开通》和《释潘宗伯、韩仲元通阁道》摩崖,除此之外,晏袤还有《山河堰赋》《游石门题名》等,在金石学著作里都有记载。南宋是隶书的低迷时期,像晏袤这样长于隶书的还不多见。可以肯定地说,晏袤是南宋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,他在隶书方面的成就最高,不应被历史所忘记。

  石门十三品,每一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。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宝贝守护好、传承好、研究好、宣传好。


地址:汉台区莲湖路市群艺馆书协办公室
联系人:张老师
邮箱:shufa0916@126.com
网址:http://www.shufa0916.com

汉源书法 | 书坛资讯 | 名家推荐 | 书理书论 | 历史遗迹 | 县区平台 | 书法团体 | 作品欣赏
版权所有:汉中书法 copyright 2011-2012  陕ICP备16001073号-1
建议浏览器分辨率 1024*768以上
后台管理 返回顶部